宁夏机构编制网欢迎您
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主站 |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理论研讨
对继续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
作者: Admin 文章来源: 宁夏机构编制网 更新时间: 2012-07-24

● 言才


      2012年被称为中国的改革年。今年正值邓小平同志“南方讲话”发表20周年,深化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正如温家宝总理在“两会”上所做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所述:“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。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、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,破解发展难题。”如果说前30几年改革还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式的探索,这一轮的改革则系脉络清晰、目标明确,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怎样继续深化改革的问题。

      以“改革”本身来讲,应该有一个“由谁主导?改什么?革谁?”的命题。在中国现阶段,它指向的对象主要应该是政府的权力结构,比如过于控制经济社会,权力边界模糊,权力得不到有力的约束和监督等等。回顾以往的改革,改革的“控制主体”一直是政府及各部门,而改革的对象,则按照“先易后难”的排序来选择。这种按与权力的亲缘程度来选择改革顺序的安排,时至今日,剩下的都是些一不小心就会咯到牙的硬骨头。由于改革是由政府及各部门从各自角度推进实施的,这就不可避免地掺进部门的利益,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,具有与其他部门利益的冲突和与全局不协调的可能。大家都在讲改革,但改革和改革之间互相打架,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扯皮。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:“改革”一方面释放出了活力,但另一方面也被一些利益群体“绑架”。当改革推进到掌握实际权力并对应于一个利益结构的某些政府部门,往往就戛然而止,最终导致改革的停滞和利益格局的形成甚至固化。今天中国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,正是因为改革没有按照它原定的逻辑继续推行下去,而是中途变形异化造成的。而这一次,对改革能否继续深入下去的质疑和担心,在当今改革共识需要凝聚,价值观分歧需要化解,社会阶层断裂需要弥合的背景下也四处弥漫。因此,这次改革直接指向“顶层设计”,突破从最高层一直到下面的权力-利益结构,不仅仅是在挽救改革本身,从某种意义上讲,类似于背水一战,已经具有了凝聚最后的社会信任的性质。

      至于“顶层设计”,由于在改革中崛起的“既得利益者”,其中包括某些中央部委尤其是拥有有很大管制权力的部门、地方政府、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官员群团等,将来必定是设计的实际落实者和操作者,要让他们必须放弃到手的利益,不折不扣地执行改革,其中的博弈和阻力可想而知。所有这些,对于这一轮的深化改革,要求政府必须拿出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,真正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,否则改革很容易异化为权力资本得益而弱势阶层承担成本。

      从前30几年改革看,凡是成功的制度创新,基本是由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创造摸索出来的,这点邓小平同志讲得很清楚,他说:“上层乃至中央不过是将群众创造的方法经验加工总结,变成制度和法律,在全国推行。”从这个角度出发,仅仅有“顶层设计”是不够的,应该有“多层设计”,暨各个阶层和各个层面的政治参与。仅仅依靠“顶层设计”来推进改革的“精英治国”策略,是“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”(开始时不需要和人民讨论,成功时再和他们一起欢庆)。从实践看,以“精英”为代表的“新权威”,在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时,排斥民主,自以为是,公众甚少能够参与。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,涉及到一系列关乎全局性利益格局调整的重大决策,只有在一个公开、透明的环境中运行,各个社会阶层才有机会真实地反映其利益诉求。在政治开放的环境中,民众的常识判断,同样也可以约束、影响国家发展等大方向上的政策选择,因此,增加政治制度的容纳能力,提高政治的开放程度,与高层的政治勇气同等重要。任何改革也好,发展路径的选择也罢,如果没有各个层面的政治参与,就不会有符合参与者“共同利益”的政策选择。在扩大政治参与度的进程中,去年年末,广东乌坎村问题的解决方式,堪称是原有“设计”与底层民意互动,进而形成新的“多层设计”,最终达成利益共识的一个示范。没有底层、中层以及其他边缘层面的参与,再完美的政策、再理想的“顶层设计”也有可能背离初衷。

      在这样一个时代,个体的公民意识正在崛起,理性、良知和责任依旧是最稀缺的价值。当达者不再兼济天下,穷者便也不再独善其身,而应该是“国家社稷,匹夫有责”。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存时代的一分子,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是最好的时代,也可以是最坏的时代,这取决于时代中的每一个个体。不可否认,正是这个时代豪不吝惜地给予了我们最善意的滋养,想一想,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中国社会进步、开放、包容的受益者吗?对这一轮的改革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  原文链接: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