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自治区地质局按照中央、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部署和要求,进一步明确地勘单位功能定位,强化公益属性,优化布局结构,精简压缩编制规模,努力建设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,更好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、新任务。
一、科学划分类别,明确职能定位
地勘单位是一支老队伍。由于历史原因,地质系统行政职能、公益服务与生产经营交织在一起,一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服务与社会服务工作,一方面又不得不开展少量的生产经营活动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地质工作的重心从过去侧重勘查找矿转向基础地质、环境地质、新能源矿产等领域,职能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地勘单位先行性、基础性、公益性和战略性职能更为突出。为更好地履行地勘单位公益性职责,自治区地质局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,对地质局机关及所属14家事业单位的职能逐个进行梳理和分析,并与自治区编办多次沟通协调,通过实地调研、反复论证,将自治区地质局机关及承担基础性、公益性、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地质调查院等9个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,将专业从事地质钻探施工和地质矿产勘查、矿业开发等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相对较强的自治区地质工程院、矿业地质勘查院2个事业单位划 分为公益二类。通过分类,进一步明确了地勘单位公益性和基础性职能定位,确立了地勘单位“技术支撑、资源保障和服务社会”三大职能,为地勘单位正确履职指明了方向。
二、调整机构设置,优化资源配置
近年来,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改革要求,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,逐步将学校、医疗卫生等社会化服务机构移交地方政府管理;对地勘单位过去兴办的经营性实体采取 “关、停、并、转、退”等多种方式,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。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,考虑到自治区地质局及所属地勘单位分工过细,个别单位职责交叉,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,撤并了3个正处级地勘单位,同时对地质局机关和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制定了机构编制方案,并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,科学设置内设机构。在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,撤并了保障性、服务性内设机构,增加了业务机构设置,建立了分工明确、运行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。通过优化整合,既向基层和一线倾斜了宝贵的机构编制资源,又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。
三、压缩编制规模,精干地勘队伍
我区地勘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组建的,按照当时大普查、大找矿工作的要求,以及受基础条件、科技手段等因素的制约,地质队伍规模较大。尽管近年来,结合全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,精简压缩了部分编制,但队伍过大、人员臃肿、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存在。经过深入分析、系统测算,按照保障公益、压缩规模、积极稳妥、逐步到位的原则,重新核定了地质局编制规模,将原核定的2377名事业编制规模压缩到1370名,共减少1007名,将497名空编一次性上交,并将超过核定规模的人员编制锁定,每年自然减员空编的80%上交,预留20%专门用于招聘急需紧缺的地质专业人才,逐步把编制压缩到核定规模。同时结合改革,清理聘用制人员238人。通过积极稳妥地减编瘦身,既盘活了机构编制资源,又推进了地勘单位改革发展,保持了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,为切实履行公益性地质工作职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